2004年以来我省人才工作发展综述

文章来源:文明校园发布时间:2010-09-09浏览次数:4603

人才资源,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。

  人才优势,跨越发展最需培育、最具潜力、最可依靠的优势。

  2004年9月,省委、省政府第一次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,吹响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号角。之后,我省着力建设海峡西岸人才资源支撑体系,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文件,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,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逐步确立,人才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,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,人才资源开发的成效明显,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、跨越发展和加快海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。

  完善机制

  创新人才政策体系

  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,坚持党管人才原则,成立了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,建立了赴京召开院士专家和政府顾问座谈会、省领导联系院士专家等制度,实行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,促进人才工作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、服务各类人才。

  加强对人才工作全局性、战略性、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和谋划。制定关于贯彻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》的实施意见;编制全省《“十一五”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》;编制《海峡西岸经济区(福建)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;出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加强高技能人才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文件,研究制定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、建设产业人才高地、培养创业英才等人才政策,形成分类指导、相互配套、有机衔接、具有福建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。

  围绕用好用活人才,积极创新人才培养、评价、流动、激励机制,使大批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。推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,坚持“四不唯”和“不唯地域”、“不唯年龄”,把海外留学人员、省外专家、非公有制人才、在闽台湾人才等列入培养计划和评选范围;推进人才流动机制创新,选派3343名选调生和选聘生、招募2236名高校毕业生、3400多名涉农涉医等高校毕业生到农村、欠发达地区工作,推动高校、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与企业科技人才双向交流,探索人才市场向农村延伸发展;推进人才激励机制创新,表彰奖励各行各业拔尖人才,逐步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。

  高端带动

  推进人才资源开发

  建设好各类人才队伍是人才工作的中心任务。近年来,我省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,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,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。至2009年底,全省人才总量已达468.51万人。

  我省把造就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。2004年以来,每年选派10名优秀领导人才出国留学,选派20名信息、石化、机械等主导产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发达国家研修,选派100名高级经营人才到国内重点高校攻读MBA、EMBA,重点培训3万名专业技术人才。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,聘任闽江学者122名,选派364名访问学者到省内外工作。2007年以来,实施500名党政领导人才、20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、300名产学研带头人、1000名高级技师、5000名农村实用人才五个培养计划。

  加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。依托重点项目、重大工程、重点学科、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,先后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100多人、省外中高层次人才1.2万多人,15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院士,并已成为我省重点学科、重点产业的带头人。

  实施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计划,组团赴海外开展人才招聘活动,建立引才联络站,聘请引才工作顾问。通过政策支持、项目资助等方式,提升园区、企业技术中心等载体平台集聚人才、转化成果的能力。今年,组织实施了《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》等3个文件,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经费用于引进、培养和集聚人才。

  特色工程

  增强服务支撑能力

  在人才工作中,我省坚持人才以用为本,实施项目带动、品牌带动、创新带动、服务带动,支撑、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,并形成一批具有特色、富有成效的人才工作品牌,如院士专家海西行、专家服务团、科技特派员制度等。

  院士专家海西行活动已连续开展了9年。活动充分发挥135位闽籍院士的作用,坚持“借智登高、不求所有、但求所用”,已邀请院士1091人次、专家2048人次来闽参加“6·18”等活动,先后有上千家海内外高校、科研机构与我省开展项目对接,有579位院士、506位海内外专家进企业解难题、到院校开讲座、引项目谈对接,承接技术攻关难题114项。169位院士专家受聘省内高校客座教授、地方顾问。

  选派多学科互补的专家服务团,分别担任科技副市长、县(区)长、市直部门副职、医院副院长等职,把人才、技术、项目、资金等各种资源嫁接到最需要人才和技术的山区、欠发达地区,帮助组织科技攻关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、培训人才等。

  累计选派1.7万多人次科技特派员,创新“高位嫁接、重心下移、互动联动、一体运作”农村工作机制。全省建立了100个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,引进新技术6000多项、新品种5000多个,实施科技项目开发1万多项,建立乡土人才培训基地1000多个,培养农村实用人才5万多人,辐射带动农户50多万人。

  我省还抓住人才工作服务“三农”的切入点、结合点,选聘14万多名村级农民技术员、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、计划生育协管员、文化协管员、乡村医生、治安调解员等农村“六大员”。

  2006年,胡锦涛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指出,农村“六大员”有利于农村农业发展、科技提高和应用,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。

  闽台合作

  促进人才融合聚集

  依托 “五缘”优势,闽台人才交流通过人员互访、经贸往来、科教合作、文化交流而日益频繁、逐渐深入,人才合作也呈现规模扩大、层次提高、领域拓展、互利双赢的发展态势。

  我省是全国涉台立法最早、最多的省份。政策先行推进了人才融合,在全国创造多项“第一”:率先开展海峡两岸职业培训交流合作,面向台胞开放178个职业工种鉴定,已有3500多名台胞获得职业资格证书;率先成立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,12所高职院校与台湾17所同类大学合作培养技能人才,9所高校对台湾学生实行单招政策,累计招生926人;率先开展台湾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试点,对台开放28项考试项目;率先出台取得大陆高校学历的台湾学生在闽就业办法;率先试行台湾律师事务所在福州、厦门设立分支机构。

  闽台产业合作层次不断提升,也带动了人才聚集。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,再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,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因此不断深化、高端化,吸引了10多万名台湾经营管理、研发技术人才来闽创业,促进了我省机械制造、电子信息以及花卉、茶叶、菌草等特色农业的发展。

  发展需要人才,跨越发展更需要人才支撑。随着我省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绘就的人才发展蓝图徐徐打开,全省各方面力量将汇聚到加快建设人才强省的行动中,进一步开创我省经济社会和人才事业发展的新局面。